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棄卒-2001與1998

人一生當中會做過幾次“棄卒”?會對其他事物做過幾次“棄卒”的決定?前者或許沒有,但是後者卻屢見不顯。想想~你身邊的事物有哪些是讓你做下棄卒的決定?相信不少,但這也說明人對事物價值觀的改變,是根據自己一時間的好惡來決定,我相信大家都曾經做過相同的決定,或許有人會說,丟棄是為了重生的機會,但是丟棄真的能夠重生嗎?我抱持懷疑的態度,舉個日常生活當中會發生的事情,垃圾是我們每天都會丟棄的東西,這些垃圾當中有哪些是可以被重生的,其實不算太多,為什麼說不算太多?不是會回收再利用嗎?那我反問大家,你對回收再利用知道多少?可能清楚,也可能不清楚;因為當這些垃圾離開你家之後,進入另一個被丟棄的循環,而你不會去關心這些東西去到哪裡,只要不在家裡就好,我不是說大家對重生利用的想法或觀點有缺陷,而是說你做到關心的目的嗎?



《2001年盛夏,拍攝於自家附近河堤疏洪道淡水河上,兩年後沉入淡水河底》


先別生氣,因為我也沒關心到這些東西去到哪裡,這篇文章就是我的反省,這其中當然也影射人的一生中被其他人做過幾次“棄卒”的決定,因何原因被“棄”?2001年仲夏,我在一個炎炎夏日的午後,來到住家附近的河堤公園自行車道上散步,與其說散步,倒不如說是來觀察的,這地方我常在夏季來臨時,到這個地方看看,因為鄰近淡水河,所以會來到這地方...看看我所熟悉的淡水河是否安然無恙。老實說,我在這條河的附近成長,所以對這條河相當熟悉,也習慣她的臭味...但是卻對她不是很關心,因為她實在沒什麼觀賞的價值,雖然一再整治,整治的卻是河道的疏通,為的是防汛,可是根本的問題,沒解決,她還是那麼污濁髒臭...問題在哪裡?沿岸成堆的垃圾。
這些垃圾會阻塞排洪閘,導致抽水站的功能形同虛設,我家還是年年在颱風季節淹大水,雖然我家住在三樓,淹水時卻無法下樓,記得有一年,淹水淹到一樓全滿,三樓變成二樓...死豬的屍體從我家窗戶前流過...那景象維持了很多年。過了許多年,終於不再淹水,至少不會淹到一樓全滿...這時候,我才想到,過去自己根本沒想到,自家的母親河,如此的悲哀,讓人們作為“棄卒”來看待!現在這條河,已經不再生出臭味,至少沒再見到河面上有垃圾或家畜的屍體飄過,這是因為人們重新看待這條河的重要意義,人們有在反省...那是因為,環保意識的抬頭...


這年仲夏,我拍下這張影像,作為留念,因為這艘工作船,棄置在河岸旁達5年之久,竟然沒有任何單位來處理,任憑它生鏽然後呈現半沉?的狀態...我一方面感到的是,環保單位如此官僚,一方面卻感到自己也曾經是個被人家利用過後就棄之如敝屣的“棄卒”...如果純粹以感性層面來看待,這工作船有如一個人,價值被利用完了,就任其荒蕪、鏽蝕、腐壞,最後命運是沉入河底,永不見天日,人生也有這樣的境遇,就我而言,這工作船是我某段經歷的影射。早在1998年我曾經在淡水竹圍捷運站未完工前拍到第一張“棄卒”,那是一輛被廢棄在路邊的工程用鏟土機,那年冬季我因為這張影像而哭過一回,因為它深深刺痛了我經歷的舊傷,事隔多年...又在這河邊看見相同的景象,雖然經歷早已塵封,但難免又是一陣嘆息,我再度拍下這第二章的“棄卒”。



《1998年夏末,拍攝於淡水捷運竹圍站未完工前的工地,為『棄卒』之首章》


人的一生都會做出許多留與棄的命運抉擇,對事物而言可能只是個家常的小決定,就生活或人生歷練而言,那是代表一種抉擇,你的抉擇會決定別人的價值是否存在,也會讓別人來批判你所存在的價值。你....到底做過多少這樣的決定?是生活的....還是你的人生歷練過程?“棄卒”永遠天天在上演...!!
《著作權聲明:以上文章與影像著作權,皆屬下列人士所擁有》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shura the city photography collectionAshura Chen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Ashura Chen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台北帝國的天空1996

相簿連結 銀影手札1993~1999


《台北帝國的天空-1996年夏季,拍攝於台北市洲美街,北投垃圾焚化廠未完工前》

這張影像拍攝於1996年的仲夏時節,我是用一架蘇聯製相機所拍攝的,這是烏克蘭基輔光學廠所出品的中片福6x6相機,當年所用的底片也是黑白用的底片,而影像沖放時,是用捷克生產的放大機配上德製放大鏡頭所放大,原稿有10x12英吋大小。拍攝時還配上一片b+w090紅色濾鏡,而拍攝的測光則是用獨立測光表所測得。這時候我ㄧ頭栽進黑白影像世界也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基礎已經差不多都已經純熟,就只差外出去創作影像了。


這年夏天特別炎熱,說實在不會比今年差,倒是因為晴空萬里,而天上不時有我最喜愛的棉花雲經過,所以才硬著頭皮出門,實際上,拍這張影像時的前一天,才從商家手中拿到訂購的這部相機,我記得好像花了兩萬塊左右,而且還是全配...所謂的全配是,除基本的相機機身與80mm標準鏡之外,還有外接閃燈架,還有兩塊黑白用濾鏡,以及一個眼平測光棱頂,當然最有價值的是這個測光棱頂,如果不是用訂購的方式,單買棱頂的話,會多出近5000元的預算,所以我才用訂購的方式購買此機。


雖然這家基輔廠,過去是為舊蘇聯時代生產軍用照相機的,但是那時候,蘇聯已經解體,所以我所訂購的是,最後一批機身鏡頭都印上USSR簡稱的印記,而且還是訂單下多少就開線生產多少的限量機型。但是這部相機,再兩年後因為借給一位沒有中型片幅相機的朋友而失蹤,換言之,借去以後就再也找不到人,我記得那時候,我還花了約15000元,去訂購同廠的250mm鏡頭,為的是拍人物之用,相當有份量,且拍攝品質不輸給其他歐洲廠所生產的鏡頭...可惜再也回不來,就這樣過了10幾年到今天...唉~別太相信別人,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還好損失的只是金錢,再賺就有了,不過後來這個機型因為名氣漸大,主要是,售價出奇的便宜,所以一傳十,十傳百,造成搶購...我想再去添購的時候,發現已經漲了將近一倍的價格,這跟日系相機的價格相近...所以我打消念頭,就當作這部相機跟我有緣無份囉!


這張影像是用該廠80mm/f2.8的鏡頭所拍,為了加強雲彩與藍天的反差,所以我加上一片紅色濾鏡來處理天空的影像部分,放大時,特別再將這個區域,用高反差號數加強效果,而形成今天所見到的影像。那時候北投焚化爐的煙囪工程還在進行,根本還沒完成,許多年後我再到該處看時,已不同於往昔的好看,因為當年我拍攝這作品時,對於環保的議題很關心,所以這根煙囪讓我很在意,但我個人能力有限,所以只好帶著憤恨拍下名為『台北帝國的天空』,我將雲當作是乾淨的天幕,而煙囪就是格格不入的破壞者,教唆這個破壞者的...正是不太注重環保的屎爛政府...當然這是暗批政府的無能與放任官商勾結...唉~好好的夏天就這樣被這根還沒運作的煙囪給打壞了興致...!


我一直很愛這張影像,因為他代表我對環境的關心,也認為自己在某種條件下會做出不可思議的舉動,但是終究沒這樣做過...10幾年過去了,這張影像一直躺在我的相片保存庫裡,現今我把它發表出來,為的是抒發當年憤恨的情懷,我相信大家若見到這張影像,一定會為自己家園的天空感到驕傲...相對的也會對那根煙囪產生質疑,為何要這麼做?台灣的天空一年比一年髒。相信現在大家絕不會再炎炎夏日裡抬頭看看這片土地的天空...因為她已沒那個價值與吸引力能讓人家抬頭仰望...天空正在哭泣,每每下雨都是一陣嚎啕大哭..雨水裡還帶著她所流淌而出的鮮血,這血混濁髒臭...天空在悲傷,哀傷為何人們不再與她親近...在那夏季來臨時....??

《著作權聲明:以上文章與影像著作權,皆屬下列人士所擁有》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shura the city photography collectionAshura Chen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
Ashura Chen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九月心情1994

老喵這次公開發佈在14年前所拍攝的120黑白照片作品,這原本是一系列的主題攝影,但是老喵打算在下一篇相關的文章裡再敘述當年拍攝時所發生的一些細節。在這裡先以兩張照片作為這篇文章的暖身開頭。這老喵當然知道,如今這種傳統黑白照片作品已經沒有多少人看,再加上觀看的『誘因』不太高,所以老喵不抱太大希望有人會對文章或影像做出回應。『速食的時代』早已經形成已久,連看照片也求快速與感官刺激就好,雖然有人如老喵般的在堅持舊時代黑白影像的價值,但...還是沒有多少人想深入去了解舊時代傳統影像的背後,到底堅持的人是什麼心態與觀念。進入數位時代的今天,傳統手工沖洗的影像早已經蒙塵,已無昔日的光輝。而實際的價值也日益淡薄,讓守著傳統影像的攝影人越來越感到錐心之痛,顯然的...過去講求經年累月暗房技巧、觀念的黑白影像,如今已經淪落成一種『彈指之間就能成事』的悲哀。



《九月心情-1994年秋季,拍攝於竹子湖海芋田》



《九月心情-1994年秋季,拍攝於陽金公路某山區》

《著作權聲明:以上文章與影像之著作權,皆屬以下人士所擁有》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shura the city photography collectionAshura Chen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
Ashura Chen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觀景窗中的女人們』人物攝影歷練回憶首章

這篇正式的紀錄手寫起始於1999年5月2日;現在筆者將之數位化保留於電腦文件檔案中。對筆者來說這是個“大工程”,因為時間橫跨超過二十年,雖然標題時間為1990到1999年;實際上這只是筆者攝影生涯中最精華的部份。由於筆者學習攝影的摸索期長達六、七年,因此頭尾加起來超過二十年的時間。
筆者會採取概略的編年史方式來回憶這許多年來,為筆者影像作品中故事代言的女人們;並且會穿插影像在主述人物中,讓閱讀這部回憶錄的人能夠見到作品中的“本尊”而影像本身就是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也讓對“女性人物攝影”主題有興趣的閱讀人知道;筆者學習人物攝影的概略程。

主述人物的內容或許部份有些“煽情”情節,或者接近“性暗示”的段落;這是真實遇到的事實,筆者並不會特意去修飾或掩飾,畢竟與女人相處總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突發狀況,或許閱讀者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或是處置方式,可是這無法避免,這也是學習女性人物攝影的過程之一。毫無掩飾才能見到真性情的流露。

文章中會提及該人物對筆者攝影風格的影響與轉折甚至造就風格;以及筆者對被攝人物的觀察與心理影響。筆者將文章分為兩大時期《彩色時期》與《黑白時期》並在其中註明主、副風格形成的概略年代與遠因,與人相處是複雜而多變的,女人更是如此,要學好這個主題攝影課程並不容易。說句不誇張的話,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竟其全功。
這部回憶錄可以窺知筆者對女人的認知與態度,透過小小的觀景窗羅織女人們的故事點滴;也有筆者年少兒時的故事點滴。更有拍友間的情誼變化與明爭暗鬥的過程。
或許閱讀者難以想像為何會有明爭暗鬥的事情,要搞的這麼複雜嗎?別忘了有人的地方必然會有紛爭;這句話還是好友大明君送給筆者的名言,在這個紛擾的時代裡,你能遺世獨立於人群之外嗎?相信是不能!除非什麼都可捨下,縱使是出家人也是群體的一種,最後說句不敬的話;當腦袋有問題的時候,什麼都會不要,但是還會執著於自我閉鎖的空間裡,整日對付著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敵人,不是嗎?


這部回憶錄將會有《正篇》與《補遺》兩大部分。正篇主述影響筆者攝影風格至深的女人們,補遺篇裡則主述其他對筆者攝影風格有輔助之功的人物們。記述的人物姓名筆者多數還記得,因此會列出該人物的姓名,記憶模糊或者忘了人家芳名的人物;有暱稱則用暱稱取代,若完全喪失記憶則以登場年代順序稱之為A小姐或B小姐等,依此類推這個代號。部份人物姓名則是化名,這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措施。
由於登場人物的年代多數是重疊的狀況,主述人物時會有時空飄移跳著主述的現象發生。這些人物可能互不相識,也有許多是相互關聯的;因此這種現象會在文章中不斷產生;想了解前因後果的閱讀者要請你多點耐心。而這些人物多半對筆者的攝影風格影響最深。而文中的關係人物則僅有文字介紹,並無影像。(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因為年代久遠,文章中的人物多已經成為人婦,因此筆者將影像全數移除,以免造成對當事人的困擾。筆者在此向網友致歉!!)


文章主述的分水嶺以1990~1993年為前段,1994~1999年為後段;其分水嶺在於筆者主風格形成的1994年秋季,《正篇》裡的登場人物,筆者也以此作為分野,但是部份時期人物仍會重疊;所以這只是概略的分野。要做到巨細靡遺筆者的腦袋恐有“當機”的危險;在人物交互出現的情況下,易發生遺珠情事,故敬請諒解。
接下來筆者的影像故事歷程即將展開,就從1990年談起…


§《彩色時期》1990~1993年
筆者於1991年之前尚處於摸索期,作品不算成熟,也毫無風格之跡可循;前面文章中有提及筆者開始人物攝影的摸索長達六、七年之久,這時期裡多是“街頭攝影”為大宗也因為如此的遠因,形成後來常態性的小品專題《城市萍蹤》與《銀影手札》的誕生。前者是筆者在大台北地區與北海岸、基隆、宜蘭等城市裡尋訪的紀錄,這裡面包括在地的人文與生活,多數紀錄的都是小地方,這些事物最容易被人忽略。這其中不乏好作品產生。後者則是隨手捻來的一瞬間;與前者息息相關。這兩個小品,筆者也有文字記錄,也會將之數位化;所以筆者才在文章開頭說這是個“大工程”這是對筆者個人而言啦!而其他對筆者影響深遠的還有另一個人物專題《紀錄名模》早在1986年開始筆者就對展覽裡現身的模特兒這個行業有一窺究竟的念頭,這個專題對筆者攝影手法的訓練有莫大的幫助;最後更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觀念與法則,時至今日筆者仍在運用這套法則,當然筆者也是《粉絲》啦!筆者正是現在展覽會場中各個粉絲團的《鼻祖》級人物。與模特兒間建立的互動情誼還不錯,例如現今隸屬依林旗下的超級名模:林嘉綺小姐 便是其中之一。這個專題筆者會另外再為文作主述。
以上是1991年之前的概略情況;正式登場的人物在1991年初秋時現身。


§ 1991年初秋:健蓉 與 婉玲
其實當年的手法不算新,不過因為吸收日本攝影界的一些觀念,所以拍出來的影像可算是筆者正式踏入女性人物攝影主題殿堂的第一步,也算初試啼聲之作。當年流行在鏡頭前加上柔焦濾鏡,用以掩飾女孩臉上的小缺陷,如青春痘之類的,用以美化影像成品,也收攏絡人心之效,希望能有再拍攝的機會。
下面一頁將會見到 古健蓉 的容貌,筆者以一部超過60年的6x6雙眼反射式相機拍成用的當然是120的底片;當年Agfa曾出產過一款專拍風景用的片,其彩色感光乳劑層中,帶有一層黃色曚片層;其功用是過濾大氣中的紫外線,用以讓色彩鮮明。所以拍攝風景照非常有用;筆者不信邪拿它來拍最愛的人像,結果讓當年常替筆者沖洗彩照的店家頭痛萬分;不過因此卻建立起相互間的技術交流。進而成為朋友兼老顧客。其間受益良多!健蓉與婉玲,此兩人根據拍友說是《閨中密友》,許多事情的決定比親人還親密,根據筆者觀察她們的言行,有同志的傾向但是非常不明顯,不過這顯然不是重點。

★1:1991年,登場人物:健蓉 《120 6x6cm Kodak VHC彩色負片印樣》

重點在於這兩人濃厚的《時尚風》,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其實有點平凡;不過在當年筆者對這兩人可是興趣濃厚,因為她們懂得如何穿出自己的風格,當年這種女孩還不多見,這是指來拍照的人物而言;其實在大街上見到的也不多,多數是清純型的裝扮。尤其筆者對 婉玲 的個人風格相當欣賞。筆者當然有個人的偏好不過這是在有這類型人物出現的時候,筆者才會私下給她們打分數。基本上 健蓉 是俏麗型的穿著風格;婉玲 則是優雅婉約。下一張影像就可以見到 婉玲 優雅婉約的風貌!
編按:文章裡所呈現的影像原稿,有120相機或者是135相機所拍;更有4x5英吋大型座架式相機所拍的原稿,因此影像大小不一;120相機所拍的影像規格有66、67、645等(單位:cm),135相機所拍的影像,則放大成4x6英吋或5x7英吋的大小;最後註明一點120規格影像是沖洗時的印樣大小,4x5英吋底片所拍的,則是底片原始大小。

★2: 1991年 登場人物:婉玲 《135 Agfa Ultra50彩色負片》
她們的時尚風是筆者在許久之後才發現的,在筆者的彩色作品中她們的影像筆者並沒有為其題名;她們的演出實際上完全由她倆自由發揮,筆者僅提點肢體動作而已,她們也是筆者第一次正式使用120相機拍攝的女人。這部老相機還是向拍友商借來的,當年筆者的薪水根本買不起120的相機,測光則由135相機測得。這部相機除了些許的“桶型畸變”外,還有些許周邊光量不足的現象,光圈縮小1~2級後這種情形會消失,解像力與色彩還原力不輸給當年的新機種。這部相機是日本知名品牌之一 YASHICA所生產的國民機,該廠現統一更名為《Kyosera日本京瓷》。


健蓉:一個明豔動人的女孩,時尚風濃厚,這個初步印象是來自她個人的言行與穿著。看的出這女孩在家裡一定被受長輩呵護,也看的出這女孩生活無虞。家境顯然優渥;因此才能如此什麼都得跟上流行,據介紹來的拍友說:為了今天來拍照,昨天還拉著婉玲到東區逛百貨公司買衣服,逛到晚上1點多才作罷。
不過這對筆者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理由是自己週遭的親友中就有這種人物存在,再說囉!本少爺也是書香世家出身,自家老曾祖父可是個進士及第的欽點狀元郎喲!嘿!血統純正的“紈絝子弟”‧‧‧哈!不對不對!應說是“名門之後”。老家還是台北市裡的《國家三級古蹟》哪!正題繼續,這女孩給筆者進一步的印象是,也有清純可人的一面;十七歲的年紀應當有的一面。她在某方面可說是個拍照的好對象,但個人風格被自己隱藏起來,使得筆者必須攫取形體與外貌來作為初次拍攝的成績。換言之照片裡的人物缺乏有利的內涵,沒給作品題上作品名正是這個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健蓉是筆者所拍攝的頭一個具有都會形象現代感強烈的女孩!


婉玲:顯然的在筆者早期的作品中,她是筆者喜歡的類型,這與筆者兒時與年少時代成長經歷有絕對的關連性。她相當優雅,拍起來的影像感覺很舒服;較之健蓉多了一份成熟之美,雖然年紀與健蓉相當。她也具有老式浪漫風情的女孩,這在早年筆者的作品裡是少見的一個。與她閒聊中可以發現這個女孩社會歷練較多,因此在很多方面處事比健蓉圓滑許多。不過這個女孩防備心裡比任何人都強這個與她的生活歷練有關,據健蓉私下透露,婉玲因為感情因素被騙過多次‧‧‧所以對於初次見面的人,總會採取防衛心態。其實早年筆者對於這種是採取包容的觀念,為的是不要讓人覺得有太大的距離感。


這兩人僅拍過這一回,說實在印象不算太深,1991年裡唯有這兩個女孩是值得一提。當年在現今凱達格蘭大道上的“介壽公園”,與前台灣帝國大學醫學院舊址,拍成這兩張照片。比較可惜的地方是前台大醫學院舊址,現今已經失去原貌該館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形式基本上已經都被拆除,空留外殼。早年筆者曾在這裡羅織過許多影像故事。影響頗為深遠。其主因為舊館原本未整修前還留有歐式的古風格,很適合將人物融入這個建築群的任何一部分;完全沒有格格不入的狀況存在,所以吸引許多婚紗業者來此為新人們取景;末了也肇因於婚紗業者製造過多的垃圾之故,不得已將之封館,而幾年後整修完成,除了主體建築被保留外,連筆者最愛的後陽台也不見了;原始面貌大概只能在作品中見到。自整修後約有五、六年的時間,筆者沒再去過該館,這個場景是早年筆者在市中心區裡所找到的拍照聖地。


§ 1992年仲夏:陳璞 《芳齡三十》
1992年裡,筆者影像中出現多位重要人物,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姐妹花;在她們之前還有一位讓筆者印象更鮮明的人物登場,印象之深至今未忘,這個女人擁有如十七、八歲少女的外貌,卻是個不折不扣年屆三十的熟女。此女的年紀是筆者事後才知道,拍攝時完全看不出她是個三十歲的女人!


筆者先來談談這位“年如妙齡”的熟女!



筆者於1992年仲夏時節,一個偶遇的機會下拍得此女的珍貴倩影。記得是在颱風來臨前的星期假日,按照慣例筆者在中正紀念堂閑晃,尋找可以拍攝的目標;早年筆者曾在中正紀念堂混過很長一段時間,現場邀約拍照是當年拍友們流行的慣例,而且還有些不成文的默契與規定,筆者入鄉隨俗的遵守這個規章,當然多數時候是訓練自己的膽量,也有被人拒絕的紀錄,這個方法其實頗有它的實際價值,不用花錢找模特兒;說不花錢其實是錯的,因為沖洗照片要錢,寄照片給人家也要錢,但是跟花大錢請模特兒來比較;事實上是節省很多。多數拍友為磨練技術的緣故,大都不在意花這點小錢!


筆者逛到國家劇院前面時,原本有點累了,身上揹著二、三十公斤的器材,說不累那是騙人的。突然眼睛一亮,就在對面的音樂廳上正巧有人在拍照,隨手拿起400mm的鏡頭一看;原來是“大群攝影教室”的學員們正在做外拍實兵操演。隨即趨近一瞧,被學員拍攝的女孩條件很不錯,較一般女孩更能放的開,肢體語言豐富不說,臉上的表情也很棒。頗有職業水準,是個好拍的對象;筆者早年曾在該攝影教室學習過短暫的時間,後因該教室所教的無法滿足筆者對人物攝影的需求而離開。轉而吸收鄰國日本職業界所開發出來的技術,筆者懂得日語,因此多數攝影技術與觀念的釐清都在日本的專業書籍中找到而受到啟發。


恰巧這日外拍實習的指導老師與筆者是同期在大群習影的同學;筆者趨前打招呼,這個老同學見到筆者頗感意外,直說好久不見,問筆者這幾年都到哪裡去了,也沒聯絡,同期的同學們都很關心筆者的近況,想找筆者參加研習活動都很難,當年指導筆者的老師也說怎麼不回大群看看,起碼可以聯誼也可以教導後進的學員。筆者說了一些近況,也說自己到過日本去拜師學藝,我們之間的談話被學員聽到;導致活動中斷了一下子;老同學才說今天就下場拍拍,順便讓學弟妹們看看筆者的修行成果做為參考,若可以的話順便指導一下我們的model,筆者笑答拍當然沒問題,給學弟妹教技術不敢當;指導model則不需要,因為她已經夠得上職業水準;拍她要能跟得上她的速度才是重點。
老同學才向學員簡略介紹筆者,以及在大群時期的一些事跡,說筆者在大群的時候,是讓老師頭痛的人物,人物攝影觀念上總是有新的見解,包括反“沙龍主義”的人物肖像拍法。有學員說怎不請筆者回大群當指導,老同學說筆者喜歡當個獨行俠,能夠在這裡遇見筆者算是學員們幸運,請筆者回去比登天還難!


當然會有學員質疑筆者真如老同學說的,老同學說不妨待會兒可以試試看,是否跟得上筆者拍攝速度與技巧運用的靈活性,如果有學員達成,回去會推荐給指導教授做進階指導,而且學費由他支付。前提是不可以亂拍,來蒙混,回去會檢查拍攝成果。原來現今大群有自己的沖印系統包括彩色沖印機組,當年筆者還沒有這種福氣。老同學從攝影袋裡交給筆者兩捲正片,說勉為其難的作為示範材料影像,至於筆者自己的則愛拍多久就拍多少,老同學有教訓學員的意味存在,因此筆者當然要挺這個老同學的面子,導因全出在筆者身上;老同學認為這些學員沒能踏實的學習基本技法就想挑戰筆者的舉動是汙辱筆者的人物攝影技術在他眼中的份量與地位。
筆者對老同學說:那我就不客氣啦!請model配合我的拍攝步調來調整更換poss.的速度,勞煩老同學補左側面光;當天是半逆光,陽光由model的右後方約25度角直射穿過model右肩與右前胸,因此左側面完全沒光線,地面是黑色柏油鋪成僅有微弱的光線反射到model的短裙上,上坡路段的左側白牆則反射到model的後方,再加上這時下午約接近4點,雖在夏季但是有颱風接近的關係,天氣很可能說變就變,速度是拍好影像的前提之一,由於model並不需要筆者提點的緣故,速度可以更快。


老同學向這位筆者還不知芳名的“女孩”說了幾句話,她似乎有點興奮的看著筆者,當然接下來的拍攝過程裡,這個“女孩”真的很投入,在筆者眼中真的是少見的表演主義者,當年作品中以她的影像最為出色,肢體與表情停頓點明確不含糊,真的是少見的符合時尚拍攝手法的女人。
戰鬥時間開始了,筆者早在展場裡與職業model做過訓練的緣故,再加上旅日期間所吸收的經驗與技法融合之下,筆者慶幸自己有這個機會實際的拍攝到具備職業條件的演出者。在場的學員一共8個人,筆者概略掃視學員所用的鏡頭焦長;多數是標準變焦鏡35~70mm光圈值不大3.5~5.6左右,僅少數一兩人拿的是定焦鏡,不想竟是50mm的標準鏡頭,這不是不好,而是焦距稍稍短了一點,如此一來攝影者必須接近model才會有比較好的影像比例,變焦鏡則是光圈值不夠大,光圈全開於35mm時才有3.5,70mm時會縮到5.6,非恆定光圈值的缺點在於變焦時所帶來的光量變化問題,唯有以高感光度底片拍攝會補足這個快門速度的差值。


筆者以85mm / f1.8縮兩級光圈拍攝,當年用的是Nikon F801與Contax 5號遮光罩,快門速度介於1/250秒~1/500秒之間游移,點測光,ISO200正片,曝光補正+0.5EV。外加Nikon soft 1;其實她並不需要這個多餘的soft濾鏡,人家的膚質可好的很,由於當年流行的風潮所影響,多數教學單位也鼓吹使用soft濾鏡,這是筆者的遺憾之點,不過這是歷程並不後悔。為的只是美化影像裡人物膚質上的小缺陷,但是過重就不好了,不僅影響焦點且在曝光上有高光吃掉暗位細節的光暈出現,尤其半逆光或全逆光的情況下更糟糕。筆者認為適度,且依情況使用會是較好的方式。另外鏡頭前最好加用遮光罩。開拍不到三分鐘已經有學員跟不上筆者的拍攝速度,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筆者已經將兩捲正片拍完;這時還有學員在拍。筆者還刻意放慢速度。倒是咱們這位幾乎忘我的熟女有些欲罷不能的情況出現,看見筆者停手,還嚷著說筆者一定還沒拍完,等一下要接著拍她。筆者想她大概鮮少遇到像筆者這種拍法的人吧!一直沒機會展露自己在演出上的長才,她較之1991年登場的古建蓉與陳婉玲更有時代感。在大家都用自動對焦的相機下,學員仍跟不上筆者的拍攝速度;當然替老同學保住面子。


§ 這天真的很幸運能夠遇上老同學,拍到這個“熟女”,看到文章裡照片的看倌一定不相信這個美女是個三十歲的女人;最後的時間裡筆者也用了約10分鐘的時間將自己唯一所有的三捲彩色正片拍完,只有這個時候筆者才能好好欣賞鏡頭裡的女人,文章裡的照片是其中的一張,這是連拍下其中的一格影像;筆者相當喜愛這張影像。陳璞的美在於極強的時代感,細緻的五官輪廓帶著東方人特有的美感,她相當的嬌小,但影像裡可能看不出來;說到她的年紀問題,筆者原本以為是她在開玩笑,在她向筆者要求能拿到後面所拍的照片時,筆者忍不住問她關於年紀的事。她說許多人都不相信,包括現場這些學員們,連筆者的老同學也半信半疑,以為是年輕女孩愛開玩笑;她認真的從包包裡掏出駕照給筆者看,不看還好,一看果真是個30歲的成年人;她笑言去東區或西門町等地方逛街時,經常有年紀比她小很多的小男生來搭訕,要求跟她交朋友,經常使她哭笑不得,但她不諱言這種感覺很棒,也很享受這種別的女人所沒有的感覺。她的朋友都相當忌妒上天所給她的容貌竟是不會隨年紀而改變的天賦,她說自高中畢業後到現在容貌上的時間似乎呈現停止狀態;跟好友出門,經常會被誤認是母女關係。
筆者問她想不想當個這年紀應有的成熟感?她說自己試過但是總是被人家當成是亟欲長大的小女生,所以囉!保持原樣讓別人繼續懷疑與誤認下去啦!反正也沒啥損失。陳璞的容貌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這個事實,筆者相信她到現在仍是當年那個“小女生”。


陳璞自1992年仲夏在偶遇下拍完,筆者寄照片給她後,就沒再有機會拍到她。幾個月後筆者收到一封署名“永遠17歲的女人”所寄來的致謝函,大意是說已經看到當天所拍的照片,她會珍藏這些“17歲”的照片,筆者一看署名就知道是“陳璞”。
自陳璞後筆者的影像裡就沒再出現過類似女人;群芳錄裡她是“稀有種族”。或許每次老天給筆者的機緣總是短暫的,往後筆者的攝影生涯裡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如沒能把握機緣,勢必又是漫長的等待。筆者也慶幸有這種機緣,適當的人物總會在適當的時機出現。1992年末尾,另一位給筆者印象深刻的人物登上群芳錄的舞台;不過這次卻讓筆者自己定下,底片原稿決不因為一時心軟而給人的原則;這次的損失不是金錢而是筆者的影像故事。
《未完待續.....》

《著作權聲明:本篇文章之著作權皆屬以下人士所擁有》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shura the city photography collectionAshura Chen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Ashura Chen